背景到场:一次海归求职群的“现场观测”
昨天(2025-11-14)晚上,寻友谷的几个海归求职群组织了一场小型线上分享会,地点分布在纽约、伦敦和上海。原本只是聊简历、面经,话题很快被最近的新闻拉到一个结论上:H-1B 相关政策与执法风向正在影响全球科技与金融岗位的招聘节奏。群里有在美银行的前端工程师、在印地外包公司做 BD 的老哥、以及刚回国想找外企的博士,他们把 Deccan Herald 报道的“某议员拟废除 H-1B”、News9Live 说的“美银行转而在印度大量招人”的信息互相印证,气氛比平时多了几分急迫感。
这场活动的“实录”并不华丽:更像是几杯夜咖啡下的真实交换。有人发言说最近面试被 HR 以“优先考虑本地候选人”为由 push 到下一轮,有人分享内部同事收到 DoJ 调查邮件的蛛丝马迹——虽然具体公司名和个人细节没人透露,但新闻里 DoJ 已对雇佣实践加强审查的事实,成了会话的常驻背景音。
作为海归和留学生,我们关注的不只是签证路径,更是:在这种政策与舆论双重收紧下,如何不被“被裁员/被替代/被忽视”。
实录要点:现场听到的三类声音与应对策略
企业层面:短期内“用工策略”会更靠本地与海外分布式招聘。来自银行行业的朋友引用了 News9Live 的例子:部分美系大行在 H-1B 收紧后,选择把岗位转移或在印度本地直接招聘。这意味着同一套岗位,会有两套简历池——本地优先与外包优先,申请者要判断岗位的招聘地点与“雇佣模式”(直接雇佣 vs outsourcing/consulting)。实操建议:投简历前查岗位发起地(Office location / recruiter region),LinkedIn 上看“location”、“hiring on behalf of”。
合规与审查:DoJ 对雇佣歧视和优先顺序的审查加强(最新消息显示 DoJ 正在开启调查并鼓励举报),这会让企业在职位描述与流程上更谨慎。实操建议:面试与 offer 谈判时,保留所有书面沟通记录;若遇到明显基于身份的歧视,先咨询企业内 HR、再向律师或工会/相关部门求助。权威渠道:美国司法部(DoJ)和移民局(USCIS)官网的政策页与热线为准。
求职者自救:群里分享出三条高频自救法——“提高可替代性”、“本地化身份化身段”、“建立多地面试”。具体可操作清单如下:
- 技能层面:把简历里的成果量化($、%)、多用行业关键词(SaaS, cloud, React/Node 等),并做对应岗位的 30 秒 Elevator Pitch。
- 身份策略:若有多个可行签证/工作许可路径(如 OPT/STEM 延长、O-1、绿卡流程、当地工签),在求职前把这些路径梳个优先级,并在面试中表述“到岗时间/需公司支持的环节”。
- 网络策略:多申请“本地 remote-friendly”岗位;用 Glassdoor/Blind 探听公司近期裁员与合规风向,优先选择有 transparent hiring practice 的雇主。
群里实战案例(简短两则)
- 案例 A:旧金山的软件工程师小张,原本靠一家公司赞助 H-1B。今年被要求转到印度团队外包。小张采取策略:一面保留原岗,同时申请同公司位于纽约的 remote-friendly 岗位;并把简历改为“成果导向”版本,3 周内拿到一份直接雇佣的面试机会。
- 案例 B:在伦敦的海归小李,目标美系投行后端岗位。她在群里交换到一个“本地失败但外包成功”的面经,改走“先入外包再转正”的路径——接外包合同、做半年再谈转内部的 case。
🙋 常见问题(FAQ)
Q1:H-1B 政策风向强,海归还应不应该继续投美企?
A1: 短答:可以,但要有两手准备。步骤/要点清单:
- 评估岗位类型:直接雇佣 vs outsourcing;优先投“直接雇佣”且有历史赞助记录的公司(查询 myvisajobs、H1B Data 等)。
- 身份备选:准备好 OPT/STEM 延长材料或探索远程工作/欧盟/加拿大等替代市场。
- 谈判要点:明确到岗时间、签证支持承诺、合同里写明 sponsorship timeline(如适用)。
Q2:遇到招聘方以“优先本地候选人”为由被刷怎么办?
A2: 步骤:
- 要求 recruiter 给出具体反馈并保留邮件记录;
- 在 LinkedIn 找到内部推荐人询问团队真实情况;
- 若怀疑歧视,可咨询劳动律师或向 DoJ/EEOC(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,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)查询投诉流程(提供书面沟通、面试记录作为证据)。
Q3:我在国外但想留在国内发展,这种局势下有什么机会?
A3: 路径清单:
- 把海外经验包装为“可复制的业务成果”,比如增长数据、SOP、国际合作案例;
- 寻找“出海服务”岗位(跨境电商、SaaS 国际化、海外市场运营),这些岗位会优先要有本地化执行经验;
- 利用社群(寻友谷这类群)做客户/合伙人对接,尝试以项目制或自由职业切入市场。
🧩 结论
我们从群里听到的最直接结论是:政策与舆论会改变“用人节奏”,但不会抹去“会干的人”的机会。给海归的 4 条清单式行动点:
- 做两套简历:一套针对本地直接雇佣,一套针对外包/咨询类岗位;
- 把所有沟通留痕,学会用书面形式确认关键条款(到岗时间、sponsorship);
- 建立至少两个市场的求职渠道(例如:美国+加拿大/欧洲/中国)以分散风险;
- 加强可迁移技能(云、数据、产品、跨境市场运营)并用成果讲故事。
📣 加群方法
寻友谷的海归求职群里最有价值的,不是单次的内推,而是那种凌晨三点有人秒回“在的”的存在感。我们群里有美东的资深猎头、硅谷的工程师、伦敦的金融从业者,大家互相推简历、拆面试题、改 Deck。想加入?在微信“搜一搜”输入:寻友谷,关注公众号后添加拉群小助手微信。进群后你可以:发布你的“岗位卡位表”,寻求内推;参加我们不定期的“实战模拟面试”;或者直接发帖求合伙/项目对接。别害羞,群里很多人都像你,既焦虑又拼命,但也热心得很。
我们在最近这次活动里,就把新闻变成了操作:把 H-1B 相关报道当成信号,而不是理由,学着把自己的“可替代性”变成“不可替代性”。
📚 延伸阅读
🔸 US lawmaker to introduce bill to completely eliminate H-1B visa programme
🗞️ 来源: Deccan Herald – 📅 2025-11-14
🔗 阅读原文
🔸 H-1B visa curb prompts US banks to hire more in India: Report
🗞️ 来源: News9Live – 📅 2025-11-14
🔗 阅读原文
🔸 Department of Justice 呼吁举报、不公平雇佣调查(汇总报道)
🗞️ 来源: 新闻汇总 – 📅 2025-08-30
🔗 查看相关报道
📌 免责声明
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与群内分享整理,含新闻延伸与实战建议,非法律/移民/投资建议;如需正式法律意见,请咨询持牌律师或官方渠道。若有信息更新或表述不当,一切都是 AI 助手和作者合力写出来的锅,欢迎指出,我去改。

